ADreamLeft's site

Back

群、环、域#

1 运算与运算法则#

Hadamard 乘积:考虑集合 Fm×nF^{m\times n} ,任取 P=(pij)m×n,Q=(qij)m×nP=(p_{ij})_{m\times n}, Q=(q_{ij})_{m\times n} 定义

PQ=(pijqij)m×n,P\circ Q =(p_{ij}q_{ij})_{m\times n},

\circFm×nF^{m\times n} 上的运算,称之为矩阵的 Hadamard 乘积

单位元:AA 中元素称为单位元,若 aA,ea=ae=a\forall a\in A,ea=ae=a 逆元:设 AA 有单位元 eeaAa\in A 的逆元是 AA 中的元素 bb,使得 ab=ba=eab=ba=e

商集: AA 在等价关系 RR 下所有等价类构成的集合称之为 AA 关于 RR 的商集,记为 A/RA/R

  • 定理 1.1.1:若集合 AA 中的运算有结合律,则有广义结合律
  • 命题 1.1.1:设 AA 有单位元,则单位元唯一
  • 命题 1.1.2:设 AA 上的运算满足结合律,若 aAa\in A ,则 aa 的逆元唯一
  • 命题 1.1.3:设 AA 上的运算满足结合律,若 aAa\in A 可逆,则 a1a^{-1} 也可逆,且 (a1)1=a(a^{-1})^{-1}=a。进一步的,若 a,ba,b 都可逆,则 abab 也可逆,且 (ab)1=b1a1(ab)^{-1}=b^{-1}a^{-1}
    • 穿脱法则:若 a1,a2,,amAa_{1},a_{2},\cdots,a_{m}\in A 均可逆,则 a1a2ama_{1}a_{2}\cdots a_{m} 也可逆,且 (a1a2am)1=am1am11a11(a_{1}a_{2}\cdots a_{m})^{-1}=a_{m}^{-1}a_{m-1}^{-1}\cdots a_{1}^{-1}

2 半群与群#

幺半群:设 SS 是一个非空集合,SS 上有一个代数运算,且运算满足结合律,则称 SS 是一个半群。进一步地,若 SS 有单位元,则称 SS 是一个幺半群 群:设 GG 是一个非空集合,GG 上有一个代数运算,且运算满足结合律,GG 有单位元,且 GG 中每个元素都有逆元,则称 GG 是一个群 若 GG 满足交换律,则称 GG 为交换群,或称之为 Abel 群。元素个数有限的群称之为有限群,反之称为无限群。有限群的元素个数称为该群的阶,记为 G|G|

单位根群:设 nn 是正整数,复数域 C\mathbb{C} 上的单位根群为

μn={aCan=1}\mu_{n}=\{ a\in \mathbb{C}|a^{n}=1 \}

一般线性群:设 GLn(F)GL_{n}(F) 是域 FF 上所有 nn 阶可逆矩阵所构成的集合,则 GLn(F)GL_{n}(F) 在矩阵乘法下构成一个群,称之为域 FF 上的 nn 阶一般线性群。 数域 FF 上所有行列式为 11nn 阶可逆矩阵所构成的集合,记为 SLn(F)SL_{n}(F) ,则 SLn(F)SL_{n}(F) 在矩阵乘法下也构成一个群,称之为域 FF 上的 nn 阶特殊线性群。

  • 命题 1.2.1:设 SS 为幺半群,用 U(S)U(S) 表示 SS 中所有可逆元构成的集合,则 U(S)U(S)SS 的运算下构成一个群
    • 半群 SS 中的可逆元也称为 SS 的单位,故称 U(S)U(S) 为幺半群 SS 的单位群
  • 命题 1.2.2(消去律):设 GG 是一个群,则 GG 中有消去律,即 a,b,cG,ab=acba=ca    b=c\forall a,b,c \in G, ab=ac \text{或} ba=ca\implies b=c
    • 类似的,在半群里,ab=ac    b=cab=ac\implies b=c 称为左消去律,ba=ca    b=cba=ca\implies b=c 称为右消去律

3 环与域#

环:设 RR 是一个非空集合,RR 上有两种代数运算,分别称为加法和乘法,记为 ++\cdot ,且满足

  1. RR 对加法构成交换群,即 (R,+)(R,+) 为交换群
  2. RR 对乘法构成幺半群,即 (R,)(R,\cdot) 为幺半群
  3. 乘法对加法的左右分配律成立 则称 RR 为一个环。如果还满足乘法交换律,则称之为交换环。 为方便起见,我们要求环中总有乘法单位元,称为环的单位元,记为 11;环中加法的零元称为环的零元,记为 00. 幺半群 (R,)(R,\cdot) 的单位群称为环 RR 的单位群,记为 U(R)U(R)

除环:若环 RR 中至少有两个元素,且每个非零元都可逆,则称 RR 为除环 除环的意义在于其保证了乘法的可除性,也就是说对乘法构成一个群。交换除环称为域 整环:至少含有两个元素且没有零因子的交换环称为整环。

  • 命题 1.3.1:设 RR 是环,则 aR,0a=a0=0\forall a\in R, 0a=a 0=0

4 整数模 nn 的剩余类环#

在整数集 Z\mathbb{Z} 上定义关系 \sim ,对任意 a,bZa,b\in \mathbb{Z}

ab:=n(ab),a\sim b := n|(a-b),

记为 ab(modn)a \equiv b(\operatorname{mod} n)

  • 命题 1.4.1:设 n2,kZn\geq 2,k\in \mathbb{Z},则 kˉ\bar{k}Zn\mathbb{Z}_{n} 中可逆当且仅当 k,nk,n 互素
    • 推论 1.4.1:环 Zn\mathbb{Z}_{n} 为域当且仅当 nn 为素数

群的基本性质与群作用#

1 对称群和交错群#

偶置换:设 nn 元置换 σ\sigma 的两行式表示为

σ=(12nl1l2ln),\sigma= \begin{pmatrix} 1 & 2 & \cdots & n \\ l_{1} & l_{2} & \cdots & l_{n} \end{pmatrix},

若排列 l1,l2,,lnl_{1},l_{2},\cdots,l_{n} 为偶排列(逆序数为偶数),则称 σ\sigma 为偶置换,否则称为奇置换。 符号函数:定义映射 sgn:Sn{±1}\operatorname{sgn}: S_{n} \to \{ \pm 1 \}

sgn(σ)={1,σ为偶置换,1,σ为奇置换.\operatorname{sgn}(\sigma)=\begin{cases} 1, & \sigma \text{为偶置换} ,\\ -1, & \sigma \text{为奇置换}. \end{cases}

称为 SnS_{n} 的符号函数,sgn(σ)\operatorname{sgn}(\sigma) 为置换 σ\sigma 的符号

对换:设 σSn,ij[n]\sigma \in S_{n}, i \ne j \in[n]。若 σ\sigma 满足

σ(k)=1k=ij+1k=ji+1ki,jk\sigma(k)= \mathbb{1}_{k=i}j+\mathbb{1}_{k=j}i+\mathbb{1}_{k \neq i,j}k

则称之为一个对换,记作 (ij)(ij). 轮换:设 σSn,kn\sigma \in S_{n}, k\leq n 满足 σ(ai)=σ(ai+1),1ik1,σ(ak)=a1\sigma(a_{i})=\sigma(a_{i+1}), 1\leq i\leq k-1,\sigma(a_{k})=a_{1},则称 σ\sigma 为一个 kk 轮换,记作 σ=(a1a2ak)\sigma=(a_{1}a_{2}\cdots a_{k}).比如

(123456324516)=(1345)\begin{pmatrix} 1 & 2 & 3 & 4 & 5 & 6 \\ 3 & 2 & 4 & 5 & 1 & 6 \end{pmatrix} =(1345)

如果两个轮换 σ,τ\sigma,\tau 没有公共元素,则称 σ,τ\sigma,\tau 不相交。显然,两个不相交的轮换的乘积可以交换。

共轭:设 GG 是群,a,bGa,b\in G,若存在 xGx\in G 使得 b=xax1b=xax^{-1},则称 aabb 共轭,这时也称 xax1xax ^{-1} 为用 xxaa 做共轭变换。 型:设 σSn\sigma \in S_{n} ,把 σ\sigma 写成不相交轮换的乘积,其中长度为 ii 的轮换出现 λi\lambda_{i} 次,则称 σ\sigma 的型为 1λ12λ2nλn1^{\lambda_{1}}2^{\lambda_{2}}\cdots n^{\lambda_{n}}。 显然我们知道

i=1niλi=n\sum_{i=1}^{n} i\lambda_{i}=n

所以 SnS_{n} 中置换的型的个数就是上述方程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,即 p(n)p(n),其中 p(n)p(n) 是整数的称之为 nn 的分拆数。

图形 SS 的对称群:设 SS 是平面上的一个图形,即欧式空间 R3\mathbb{R}^{3} 的一个子集,保持 SS 不变的空间运动(旋转变换),在映射合成运算下构成一个群,这个群称为图形 SS 的对称群,记为 Sym(S)\operatorname{Sym}(S)。 旋转(角度为 knπ,kZ\frac{k}{n} \pi,k \in \mathbb{Z})和翻转在合成运算下构成一个群,称之为二面体群,即 Dn=r,xrn=e,s2=e,srs=r1D_{n}=\langle r,x| r^n = e, s^{2}=e, s rs=r^{-1}\rangle

  • 命题 2.1.1:任一 nn 元置换都可以写成对换的乘积

    • 对换因子的个数与此置换有相同的奇偶性。可以写成偶数个对换乘积的置换称为偶置换,否则称为奇置换
  • 命题 2.1.2:在对称群 SnS_{n} 中,型为 1λ12λ2nλn1^{\lambda_{1}}2^{\lambda_{2}}\cdots n^{\lambda_{n}} 的置换的个数为 n!λ1!λ2!λn!1λ12λ2nλn\frac{n!}{\lambda_{1}!\lambda_{2}!\cdots \lambda_{n}!1^{\lambda_{1}}2^{\lambda_{2}}\cdots n^{\lambda_{n}}}, 即组合数除以队首的可能数目

  • 定理 2.1.1:集合 AnA_{n} (所有 nn 元偶置换构成的集合)对于置换的乘法构成一个群

    • AnA_{n} 称为 nn 元交错群,显然 AnA_{n} 为有限群,A1=1,An=12n!|A_{1}|=1, |A_{n}|=\frac{1}{2}n!
  • 定理 2.1.2:任一个 nn 元置换都可以分解为不相交的轮换之积,且在不考虑轮换的顺序下,这种分解是唯一的

  • 定理 2.1.3:对称群 SnS_{n} 中两个元素共轭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型

2 子群与同态#

子群:设 GG 是一个群,HGH\subseteq G,若 HHGG 的运算下也构成一个群,则称 HHGG 的子群,记为 HGH \leq G. 若 HGH \ne G,则称 HHGG 的真子群,记为 H<GH < G。显然,{e}\{ e \}GG 本身都是 GG 的子群,称之为平凡子群。

仿射群:设 FF 是域,GL2(F)GL_{2}(F)FF 上的 22 级一般线性群,对于 aF,bFa \in F^{*},b\in F ,定义仿射矩阵

Aff(a,b)=(ab01).\operatorname{Aff}(a,b) = \begin{pmatrix} a & b \\ 0 & 1 \end{pmatrix}.

Aff(F)={Aff(a,b)aF,bF}.\operatorname{Aff}(F)=\{ \operatorname{Aff}(a,b)| a\in F^{*}, b\in F \}.

显然 Aff(F)GL2(F)\operatorname{Aff}(F)\leq GL_{2}(F) ,称其为域 FF 上的仿射群。特别地,G1={Aff(1,b)bF},G2={Aff(a,0)aF}G_{1}=\{ \operatorname{Aff}(1,b) |b\in F\},G_{2}=\{ \operatorname{Aff}(a,0)| a\in F^{*} \} 都是 Aff(F)\operatorname{Aff}(F) 的子群,分别称为平移子群伸缩子群

生成子群:设 SS 为群 GG 的非空子集,则 GG 的所有包含 SS 的子群的交,记为 S\langle S \rangle,称为由 SS 生成的子群,或 SS 所生成的子群。显然 S\langle S \rangleGG 的子群,且是包含 SS 的最小子群。 对于非空集合 SS,我们可以构造 S\langle S \rangle 如下:

H={i=1ksimisiS,miZ,kZ+}H= \left\{ \prod_{i=1}^{k} s_{i}^{m_{i}} |s_{i}\in S, m_{i} \in \mathbb{Z},k \in \mathbb{Z}^{+}\right\}

显然,HGH\leq GHSH \subset\langle S \rangle ,所以 H=SH = \langle S \rangle 如果 SS 为有限集,那么称为有限生成子群。进一步地,若 G=SG= \langle S \rangle ,则称 GG 由子集 SS 生成,也称 SS 是群 GG 的一个生成集。

S={a}S=\{ a \} ,则记 S=a\langle S \rangle=\langle a \rangle,称为 GG循环子群。若 G=aG=\langle a \rangle ,则称 GG循环群,且 aaGG 的一个生成元

集合乘积和逆:设 GG 为一个群,K,LK,LGG 的非空子集,定义

KL={abaK,bL},K1={a1aK}.KL=\{ ab|a \in K,b \in L \}, K^{-1}=\{ a^{-1}| a \in K \}.

KLKL 称为 KKLL 的集合乘积,K1K^{-1} 称为 KK 的逆。

同态映射:设 G1,G2G_{1},G_{2} 为两个群,若映射 σ:G1G2\sigma: G_{1} \to G_{2} 保持运算,即对任意 a,bG1a,b \in G_{1} ,都有

σ(ab)=σ(a)σ(b),\sigma(ab)=\sigma(a)\sigma(b),

则称 σ\sigma 为从 G1G_{1}G2G_{2} 的一个同态映射,简称同态。若 σ\sigma 是满射,则称 σ\sigmaG1G_{1}G2G_{2} 的一个满同态。若 σ\sigma 是单射,则称为到的一个单同态。若是双射,则称为 G1G_{1}G2G_{2} 的一个同构映射,简称同构,记作 G1G2G_{1}\cong G_{2}. 同构的意义在于它们除了元素记号不同,运算结构是一样的,所以我们可以把同构的所有群看作是同一个群。 群到自身的同态 (或同构)映射称为群的自同态(或自同构),群 GG 的所有自同构构成群,记为 Aut(G)\operatorname{Aut}(G),称为群 GG自同构群

核:设 σ:GG\sigma: G \to G' 是同态映射,则称 GG' 的单位元 ee' 的原像是 GG 的子群,记为 Kerσ\operatorname{Ker} \sigma,即

Kerσ={aGσ(a)=e}.\operatorname{Ker} \sigma=\{ a \in G|\sigma(a)=e' \}.
  • 命题 2.2.1:若 HGH \leq G ,则
    • HH 的单位元 eHe_{H} 就是 GG 的单位元 ee
    • aH\forall a\in HaaHH 中的逆元 aH1a_{H}^{-1} 就是 aaGG 中的逆元 aG1a_{G}^{-1}
  • 命题 2.2.2:群 GG 的子群的交是 GG 的子群
  • 命题 2.2.3:设 GG 是群,HGH\subset G 且非空,则 HGH\leq G 当且仅当 H2=HH^{2}=HH1=HH^{-1}=H
  • 定理 2.2.1:设 HHGG 的非空子集,则以下描述等价
    • HGH \leq G
    • HHGG 的运算和求逆封闭,即对任意 a,bHa,b\in HabHab\in Ha1Ha^{-1}\in H
    • 对任意 a,bHa,b\in Hab1Hab^{-1}\in H
  • 定理 2.2.2:设 σ:GG\sigma: G\to G' 为同态,则有
    • eeGG 的单位元,则 σ(e)=e\sigma(e)=e'GG' 的单位元
    • aG,σ(a1)=σ(a)1\forall a\in G,\sigma(a^{-1})=\sigma(a)^{-1}
    • 对任意 SGS\subset G,令 σ(S)={σ(a)aS}\sigma(S)=\{ \sigma(a)|a\in S\}。显然 σ(S)G\sigma(S)\subset G',称 σ(S)\sigma(S)SSσ\sigma 下的像。若 HGH\leq G ,则 σ(H)G\sigma(H)\leq G'
    • 对任意 Sσ(G)S'\subset \sigma(G) ,令 σ1(S)={gGσ(g)S}\sigma ^{-1}(S')=\{ g\in G|\sigma(g) \in S'\},显然 σ1(S)G\sigma^{-1}(S')\subset G,称 σ1(S)\sigma^{-1}(S')SS'σ\sigma 下的原像。若 HGH'\leq G' ,则 σ1(H)G\sigma^{-1}(H')\leq G
  • 定理 2.2.3:设 σ:GG\sigma: G\to G' 为同态,ee 为群 GG 的单位元,则 σ\sigma 为单同态当且仅当 Kerσ={e}\operatorname{Ker}\sigma=\{ e \}
  • 定理 2.2.4(挖补定理):设 G,HG,H' 是两个群,且 GH=G\cap H'=\emptyset。又设 HGH\leq GHHH \cong H'。则存在群 GG',使得 HGH'\leq G'GGG \cong G'
    • 关键是考虑同构映射 η:HH\eta: H \to H',然后我们就可以构造 G=(G\H)HG'=(G \backslash H)\cup H',然后我们就可以构造同构映射 φ(a)={η(a),aHa,aG\H\varphi(a)=\begin{cases}\eta (a), & a \in H \\ a, & a \in G \backslash H\end{cases}

3 循环群#

元素的阶:设 GG 为群,aGa \in G ,称 aa 生成的循环子群 a\langle a \rangle 的阶为元素 aa 的阶,记为 o(a)o(a)。显然 o(a)=o(a1)o(a)=o(a^{-1}) 。且对于同构 σ:G1G2\sigma: G_{1}\to G_{2},我们有 o(a)=o(σ(a))o(a)=o(\sigma(a))。 方次数:设为群,满足 aG,at=e\forall a\in G,a^{t}=e 的最小正整数 tt 为群 GG 的方次数,记为 exp(G)\exp(G)。其实就是所有元素阶的最小公倍数

整数模 nn 的乘法群:设 n2n\geq 2 为整数,将整数集合模 nn 取余数,得到的类为 {1,2,,n1}\{ 1,2,\cdots,n-1 \} 。保留其中与 nn 互素的整数类,记为 U(n)U(n),则 U(n)U(n) 在乘法下构成一个交换群,称为整数模 nn 的乘法群。 欧拉-费马定理:设为正整数,为整数,则 aϕ(n)1(modn)a^{\phi (n)}\equiv{1}(\operatorname{mod}n). 特别地,若 pp 为素数,且 pap \nmid a,则 ap11(modp)a^{p-1}\equiv{1}(\operatorname{mod}p),这被称之为费马小定理。 威尔逊定理:设 pp 为素数,则 (p1)!1(modp)(p-1)!\equiv -1(\operatorname{mod}p),这一点可以通过命题 2.3.2 轻松得到。 若群 U(n)U(n) 为循环群,则称模 nn 有原根,U(n)U(n) 的生成元称为模 nn 的一个原根。类似于 Wilson 定理,我们可以知道:对于 n3n\geq_{3}, 若模 nn 有原根,则 aU(n)a1(modn)\prod_{a\in U(n)} a \equiv -1(\operatorname{mod}n)。 设 nn 为正整数,U(n)U(n) 为循环群,则 nn 必为下列形式之一:12,4,pk,2pk1,2,4,p^{k},2p^{k},其中 pp 为奇素数,kk 为正整数。

  • 定理 2.3.1:设 G=aG =\langle a \rangle 为循环群,若 aa 的任意两个不同幂皆不相等,则 GG 无限,否则 GG 有限,且存在 aa 的某个正整数次幂为单位元且 G|G| 为满足 an=ea^{n}=e 的最小正幂的指数

  • 定理 2.3.2:设 GG 为群,aGa\in Go(a)=no(a)=n 。设 kk 为正整数,则 o(ak)=ngcd(n,k)o(a^{k})= \frac{n}{\operatorname{gcd}(n,k)}

  • 定理 2.3.3:设 GG 是一个群,a,bGa,b\in G,且 ab=baab=ba。若 o(a)=m,o(b)=no(a)=m, o(b)=ngcd(m,n)=1\operatorname{gcd}(m,n)=1 ,则 o(ab)=mno(ab)=mn

  • 定理 2.3.4:循环群的子群仍为循环群

    • 特别地,对于无限循环群,则除单位元群 {e}\{ e \} 外,所有的子群都是无限循环群。无限循环群 GG 的所有子群的集合为 G={assN}\mathcal{G}=\{ \langle a^{s}\rangle |s \in \mathbb{N} \}
  • 定理 2.3.5:设 G=aG=\langle a \ranglenn 阶循环群,则 GG 的任一子群的阶都是 nn 的因子。进一步地,对 nn 的任一正因子 ddGG 中恰有一个阶为 dd 的子群。nn 阶循环群 G=aG = \langle a \rangle 的所有子群为 {anddn}={ad dn}\{ \langle a^{\frac{n}{d}} \rangle | d|n \}= \{ \langle a^{d} \rangle| ~d |n \}

    • 该定理的逆定理也成立
  • 定理 2.3.6:设 GG 为有限交换群,则 GG 是循环群当且仅当 exp(G)=G\exp(G)= |G|

    • 必要性显然,充分性只需要证明对于最大阶元素 ggo(g)=Go(g)=|G| 即可。其中,充分性的证明中有限交换群是必要的
  • 定理 2.3.7:设 GG 为有限交换群,则 GG 为循环群当且仅当对于任意正整数 mm ,方程 xm=ex^{m}=eGG 中解的个数不超过 mm.

    • 推论 2.3.2:域的乘法群的有限子群是循环群。
  • 定理 2.3.8:设 G=aG=\langle a \ranglenn 阶循环群,则 Aut(G)U(n)Aut(G)\cong U(n)

  • 命题 2.3.1:设 GG 为群,aGa\in G ,则 ak=e    o(a)ka^{k}=e \iff o(a)|k

    • 推论 2.3.1 设 GGnn 阶交换群,则 aG,o(a)n\forall a\in G, o(a)|n。这个东西的证明需要用到 aGGaG \subset G, ai,ajG,aaiaaj\forall a_{i}, a_{j}\in G, aa_{i}\neq aa_{j},所以我们进一步得到 aG=GaG =G,我们只需要将两个群中所有元素分别相乘就可以得到(这一步需要用到交换律):ana1a2an=a1a2ana^{n}a_{1}a_{2}\cdots a_{n}= a_{1}a_{2}\cdots a_{n},所以 an=ea^{n}=e。事实上,这对于非交换群也是成立的,但是证明比较复杂。
  • 命题 2.3.2:设 GG 为有限交换群,则 gGg=aG,o(a)=2a\prod_{g\in G}g=\prod_{a\in G,o(a)=2}a

  • 命题 2.3.3:设 GGnn 阶循环群,则 GG 中元素的阶为 nn 的因子。进一步地,对 nn 的任意正因子 ddGG 中恰有 ϕ(d)\phi(d) 个阶为 dd 的元素,其中 ϕ(n)\phi(n) 为 Euler ϕ\phi- 函数。可以写作 dnϕ(d)=n\sum_{d|n}^{}\phi(d)=n

    • 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可以发现 G=aG = \langle a \rangle 若为 nn 阶循环群,0kn10\leq k\leq n-1gcd(n,k)=1\operatorname{gcd}(n,k)=1o(ak)=no(a^{k})=n ,也就是说 ak=G\langle a^{k} \rangle=G,于是我们发现 nn 阶循环群的生成元有 ϕ(n)\phi(n) 个。
  • 命题 2.3.4:任意无限循环群 GG 与整数加法群 Z\mathbb{Z} 同构

  • 命题 2.3.5:两个有限阶循环群同构当且仅当它们的的阶相等

  • 引理 2.3.1:设 GG 为有限交换群, ggGG 中的一个最大阶元素,即满足 aG,o(a)o(g)\forall a\in G, o(a)\leq o(g) 的元素,则 exp(G)=o(g)\exp(G)=o(g)

    • 这个定理的证明需要构造一个比 gg 阶更大的元素 hh 来引出矛盾

4 群在集合上的作用#

变换群:设 MM 为非空集合,SMS_{M}MM 上所有双射所构成的集合,则 SMS_{M} 在映射的复合下构成一个群,称为 MM 上的全变换群,SMS_{M} 的子群都称为变换群。 Erlangen 纲领: 由 Felix Klein 于 1872 年提出,认为几何学的研究对象是某个集合 MM 上的某个变换群 GG 所不变的性质。

群作用:设 GG 为群,MM 为非空集合,若存在映射

ρ:G×MM(g,m)ρ(g,m)=gm\begin{aligned} \rho:G \times M &\to M \\ (g,m) &\mapsto \rho(g,m)=g\circ m \end{aligned}

满足 mM,g1,g2G\forall m \in M, \forall g_{1},g_{2} \in G 都有

  1. em=me \circ m=m,其中 eeGG 的单位元
  2. (g1g2)m=g1(g2m)(g_{1}g_{2})\circ m=g_{1}\circ(g_{2}\circ m) 则称 GG 作用于 MM,这个映射 ρ\rho 也称为一个群作用。

左(右)乘作用:设 GG 为群,HGH\leq G

  1. hH,gG\forall h\in H,g \in G,定义 ρ1(h,g)=hg\rho_{1}(h,g)=hgρ1\rho_{1}HHGG 上的一个群作用,称为 HHGG 上的左乘作用
  2. hH,gG\forall h\in H,g \in G,定义 ρ2(h,g)=gh1\rho_{2}(h,g)=gh^{-1}ρ2\rho_{2}HHGG 上的一个群作用,称为 HHGG 上的右乘作用
  3. hH,gG\forall h\in H,g \in G,定义 ρ3(h,g)=hgh1\rho_{3}(h,g)=hgh^{-1}ρ3\rho_{3}HHGG 上的一个群作用,称为 HHGG 上的共轭作用

内自同构:设 GG 为群,gG\forall g\in G,定义群在它自身的共轭作用 ρ:G×GG\rho: G\times G\to G,其中,对于 g,aGg,a \in G,有:

ρ(g,a)=gag1.\rho(g,a)=gag^{-1}.

该作用对应的 GGSGS_{G} 的同态记为 T:gIgT: g \mapsto I_{g} ,对于 gG,Ig(a)=gag1g \in G, I_{g}(a)=gag^{-1}。所以 IgI_{g} 是群 GG 的一个自同构,称为的一个内自同构。所有内自同构构成群 Inn(G)\operatorname{Inn}(G)Inn(G)Aut(G)\operatorname{Inn}(G)\leq \operatorname{Aut}(G)

轨道:设群作用在集合上,xMx\in M,定义 xx 的轨道为

xˉ={yMgG,y=gx}={gxgG},\bar{x}=\{ y\in M|\exists g\in G,y=g\circ x \}=\{ g\circ x|g\in G \},

记作 OxO_{x}轨道的本质是一种等价关系。 传递:设群 GG 作用在集合 MM 上,若这个作用只有一个轨道,则称 GGMM 上的作用传递。

  • 定理 2.4.1:群 GG 在集合 MM 上有群作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群同态 φ:GSM\varphi: G \to S_{M},其中 SMS_{M}MM 上的全变换群
  • 定理 2.4.2(凯莱定理):任一群 GG 同构于一个变换群
    • 特别地,有限群 GG 满足 G=n|G|=n,则 SGS_{G}nn 元对称群 SnS_{n} 。所以任意 nn 阶群同构于 SnS_{n} 的某个子群,称对称群的子群为置换群
  • 定理 2.4.3:利用等价关系的等价类的结论,我们可以得到:设群 GG 作用在集合 MM 上,则有
    • Oy=Ox    yOxO_{y}=O_{x}\iff y \in O_{x}
    • x,yM\forall x,y\in MOxO_{x}OyO_{y} 要么相等,要么互不相交
    • 在每个轨道上取一个元素组成 MM 的子集 II ,称为 MM 的轨道代表元集,则 M=xIOxM= \cup_{x \in I}O_{x}

5 陪集、指数、Lagrange 定理#

陪集:设 GG 为群,HGH\leq G,考虑 HHGG 上的左乘作用,对于 xGx \in G ,定义 xx 的左陪集为群作用下过 xx 的轨道

Ox={hxhH}:=Hx,O_{x} = \{ hx|h\in H \} :=Hx,

类似地,定义 xx 的右陪集为

xH:={xh1hH}={xhhH}.xH := \{ xh^{-1}|h\in H \}=\{ xh|h \in H \}.

陪集就是一类特别的轨道。

左陪集代数元集:设 GG 为群,HGH\leq G ,在 GG 的所有左陪集中取一个元素组成的子集 II,称为关于 HH 的左陪集代数元集。类似地,可以定义右陪集代数元集。 左(右)陪集分解:设 GG 为群,HGH\leq G ,则 GG 的所有左(右)陪集构成 GG 的一个划分,称为关于 HH 的左(右)陪集分解。 指数:显然,子群 HHGG 中的左陪集个数和右陪集个数相等,记为 [G:H][G:H],称为 HHGG 中的指数。

根据 Lagrange 定理,有限群 GG 的子群的阶就是 GG 的阶的因子,但是反之不一定成立。有限循环群有唯一的 dd 阶子群。

  • 定理 2.5.1:设 GG 为群,HGH\leq G,则
    • x,yG\forall x,y \in GxH=yH    yxH    x1yH or y1xHxH=yH \iff y \in xH \iff x ^{-1}y\in H ~or~ y^{-1}x \in H
    • x,yG\forall x,y \in GxHyH= or xH=yHxH \cap yH =\emptyset ~or~ xH=yH
    • G=xIxHG = \cup_{x \in I}xH,且其中 xHxH 互不相交
  • 定理 2.5.2(Lagrange 定理):设 GG 为有限群,HGH\leq G,则 G=H[G:H]|G|=|H|[G:H]。特别地,若 GG 为有限群, H|H| 整除 G|G|
    • 推论 2.5.1:设 GG 为有限群,则 aG,o(a)G\forall a\in G, o(a)| |G|,这里我们证明了之前那个要求交换律的定理。
    • 推论 2.5.2:素数阶群为循环群
    • 推论 2.5.3:素数有无穷多个
    • 推论 2.5.4:4 阶群是交换群
  • 定理 2.5.3:设群 G,H,KG,H,K 满足 KHGK\leq H\leq G,则 [G:K]=[G:H][H:K][G:K]=[G:H][H:K]
    • 这个定理的证明需要用到陪集之间是不交的,由此可以消掉一个变元。
  • 定理 2.5.4:设 GG 为群,H,KH,KGG 的有限子群,则 HK=HKHK|HK|=\frac{|H||K|}{|H\cap K|}
    • 推论 2.5.5:设 GG 为有限群,H,KH,KGG 的子群,则 [G:HK][G:H][G:K][G:H \cap K] \leq [G:H][G:K]

6 轨道长度和类方程#

稳定子群:设群 GG 作用在集合 MM 上,xMx\in M,定义

Gx={gGgx=x}.G_{x} =\{ g\in G|g \circ x =x \}.

容易验证 GxGG_{x}\leq G ,称其为 GG 作用下 xx 的稳定子群。

共轭子群:设为群,HGH\leq G,则对 gG\forall g \in GgHg1gHg^{-1} 也是 GG 的一个子群,称为与 HH 共轭的 GG 的子群,也称为 HH 的一个共轭子群。 正规化子:设 GG 为群,Δ\DeltaGG 的所有子群的集合,考虑在 Δ\Delta 上的共轭作用,对于 HΔH \in \Delta,定义 gH=gHg1g \circ H = gHg^{-1},则称过 HH 的轨道的稳定化子为 HHGG 中的正规化子,记为 NG(H)N_{G}(H),即

NG(H)={gGgHg1=H}.N_{G}(H)=\{ g \in G|gHg^{-1}=H \}.

这时显然我们有

OH=[G:NG(H)].|O_{H}| = [G:N_{G}(H)].

共轭类:设 GG 为群,考虑 GG 在自身上的共轭作用,此作用的轨道称为 gg 的共轭类,含元素 xGx \in G 的共轭类记为 CxC_{x} ,即

Cx={gxg1gG}C_{x}= \{ gxg^{-1}|g \in G \}

中心化子:对于 xGx \in GxxGG 的共轭作用下的稳定化子称为在 GG 中的中心化子,记为 CG(x)C_{G}(x),即 CG(x)={gGgxg1=x}C_{G}(x)=\{ g \in G|gxg^{-1}=x \}。显然 Cx=[G:CG(x)]|C_{x}|=[G:C_{G}(x)] 。称 Z(G)=xGCG(x)Z(G)= \cap_{x \in G}C_{G}(x) 为群 GG中心。 其实 Z(G)Z(G) 就是与 GG 中所有元素共轭的元素构成的子群,即 Z(G)={zGgG,zg=gz}Z(G)=\{ z \in G| \forall g \in G, zg=gz \},显然 Z(G)GZ(G)\leq G ,而且我们可以看出 yZ(G)    Cy={y}y \in Z(G) \iff C_{y}= \{ y \},交换群就是满足 Z(G)=GZ(G)=G 的群。 正规化子和中心化子其实都是共轭作用下的稳定化子,只不过一个是作用在 GG 的子群集合上,一个是作用在 GG 本身上

类方程:设 GG 为有限群,我们得到 GG 的全部互不相同的共轭类为 Cx1,Cx2,,CxnC_{x_{1}},C_{x_{2}},\cdots,C_{x_{n}} 。根据群作用的集合分解为轨道的不交并得到

G=i=1nCxi.G=\cup_{i=1}^{n}C_{x_{i}}.

计算两边元素个数,有

G=i=1nCxi=i=1n[G:CG(xi)],|G|=\sum_{i=1}^{n}|C_{x_{i}}|=\sum_{i=1}^{n}[G:C_{G}(x_{i})],

这就是有限群的 GG 的类方程。又设 GG 中元素个数多于一个的共轭类为 Cy1,Cy2,,CymC_{y_{1}}, C_{y_{2}},\cdots,C_{y_{m}} ,则 GG 的类方程可写为

G=Z(G)+i=1m[G:CG(yi)].|G|=|Z(G)|+\sum_{i=1}^{m}[G:C_{G}(y_{i})].

pp- 群:设 pp 为素数,GG 为有限群,若 G=pn|G|=p^{n} ,其中 nn 为正整数,则称 GGpp- 群。

  • 定理 2.6.1:设群 GG 作用在集合 MM 上,则过 xx 的轨道 OxO_{x} 的长度等于 GxG_{x}GG 中的指数,即 Ox=[G:Gx]|O_{x}|=[G:G_{x}]

    • 证明是定义映射 φ:OxG/Gx\varphi: O_{x}\to G/G_{x}φ(gx)=gGx\varphi(g\circ x)=gG_{x},然后证明该映射是双射。
    • 推论 2.6.1:设有限群 GG 作用在集合 MM 上,则每个轨道长度都有限且为 G|G| 的因子
    • 推论 2.6.2:设群 GG 传递地作用在集合 MM 上,则有 M=[G:Gx]|M|=[G:G_{x}] ,其中 xxMM 的任一元素
  • 定理 2.6.2(伯恩赛德定理):设有限群 GG 作用在集合 MM 上,对于 gGg\in G,则被 gg 固定的 MM 中元素的集合 ψ(g)={xMgx=x}\psi (g)=\{ x \in M| g\circ x=x \} 满足:GG 作用的轨道个数为 1GgMψ(g)\frac{1}{|G|} \sum_{g \in M}^{}|\psi(g)|

    • 证明过程是考虑满足 gx=xg \circ x=x 的有序对 (g,x)(g,x) 的个数,然后通过两种方式计算该个数得到结论。分别是按 gg 计算和按 xx 计算,得到 gGψ(g)=GxM1Ox\sum_{g \in G} |\psi(g)|= |G|\sum_{x \in M}\frac{1}{|O_{x}|},后者可以利用 yOx1Oy=1\sum_{y \in O_{x}} \frac{1}{|O_{y}|}=1 进一步化简为 G|G| 乘以轨道个数。
  • 命题 2.6.1:群作用同一个轨道中两个元素的稳定化子共轭

    • 证明:只需考虑 y=gxy = g \circ x,这时 Gy=gGxg1G_{y}=gG_{x}g^{-1} 即可
  • 命题 2.6.2:设 GGpp- 群,则 p  Z(G)p~|~|Z(G)|,从而 Z(G){e}Z(G)\ne \{ e \}

    • 证明要用到类方程,关键在于 [G:CG(yi)][G:C_{G}(y_{i})] 都是 pp 的方幂,所以 Z(G)|Z(G)| 也必须是 pp 的倍数。

7 正规子群与商群#

正规子群:设 GG 为群,HGH\leq G,若 gG,hH\forall g\in G ,\forall h\in H 都有 ghg1Hghg^{-1}\in H,则称 HHGG 的正规子群,记为 HGH \trianglelefteq G提出正规子群的意义在于它使得我们能够构造商群。 单位元群 {e}\{ e \}GG 都是群的正规子群,称为平凡正规子群。显然交换群的每个子群都是正规子群,但是反之不成立。 根据定义,我们可以发现正规子群其实是一些共轭类的并。 商集:设 GG 为群,HGH \trianglelefteq G,则 HH 的任一左陪集也是 HH 的一个右陪集,可以简称为 HH 的陪集。 HHGG 中所有陪集的集合记为 G/HG / H,即

G/H={gHgG}G / H = \{ gH|g \in G \}

我们可以发现 G/HG /HGG 的运算所诱导的运算下构成为一个群,称为 GGHH商群。 通常,如果 HH 是明确的,我们可以记 gHgHgˉ\bar{g},商群 G/HG/H 记为 Gˉ\bar{G}。单位元群 {e}\{ e \}GG 都是群的正规子群,显然 G/{e}GG / \{ e \} \cong GG/G{e}G / G \cong \{ e \}。 当我们考虑整数加法群 Z\mathbb{Z} 时,我们可以发现

Z/nZZn\mathbb{Z}/n\mathbb{Z} \cong \mathbb{Z}_{n}

单群:设 GG 至少含有两个元素,若仅有平凡正规子群,则称为单群。所以单群做不出非平凡的商群,单群就像数论中的素数一样。 有限单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:

  1. 素数阶循环群(交换单群)
  2. n5n \geq 5 时的交错群 A5A_{5}
  3. LieLie 型单群,共 16 族
  4. 26 个散在单群
  • 定理 2.7.1(G/ZG/Z 定理):设 GG 为群,Z(G)Z(G)GG 的中心,若 G/Z(G)G/Z(G) 为循环群,则 GG 为交换群
    • 证明:设 a,bGa, b \in G,则由于 G/Z(G)G / Z(G) 为循环群,存在 gGg \in G,使得 aˉ=gˉm,bˉ=gˉn\bar{a}=\bar{g}^{m}, \bar{b}=\bar{g}^{n},即 a=gmz1,b=gnz2a=g^{m}z_{1}, b=g^{n}z_{2},其中 z1,z2Z(G)z_{1}, z_{2} \in Z(G)。所以 ab=gmz1gnz2=gm+nz1z2=gnz2gmz1=baab = g^{m}z_{1}g^{n}z_{2} = g^{m+n}z_{1}z_{2}=g^{n}z_{2}g^{m}z_{1}=ba
    • 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出,此时 G/Z(G)G / Z(G) 一定是平凡的单位元群
    • 推论 2.7.1:设 pp 为素数,则任一 p2p^{2} 阶群为交换群. 这是因为 Z(G)|Z(G)| 必为 ppp2p^{2},若为 p2p^{2} 则为交换群;若为 ppG/Z(G)=p|G / Z(G)|=p,所以 G/Z(G)G / Z(G) 为循环群,G/Z(G)=1|G / Z(G)|=1 矛盾。
  • 定理 2.7.2:交换单群一定是素数阶循环群
    • 由于交换群的子群都是正规子群,所以交换群 GG 是单群当且仅当 GG 没有非平凡的子群: 如果这个群阶数为素数,那很显然;反之,我们可以找出 GG 的一个生成元,然后一步步证明该循环群就是 GG 本身,同时证明 GG 的阶数为素数。
  • 定理 2.7.3:当 n5n\geq 5 时,交错群 AnA_{n} 为单群
    • 证明过程比较复杂,先证明 AnA_{n} 可以由所有三轮换生成,然后证明如果 NAnN \trianglelefteq A_{n},且 N{e}N \ne \{ e \},则 NN 包含所有的三轮换,这一点可以通过证明若 NN 中有一个三轮换,就包含所有的三轮换。
  • 命题 2.7.1:设 GG 为群,HGH\leq G,则以下描述等价:
    • HGH \trianglelefteq G
    • gG,hH,ghg1H\forall g\in G,\forall h \in H, ghg^{-1} \in H
    • gG,gH=Hg\forall g\in G, gH=Hg
    • gG,gHg1=H\forall g \in G,gHg^{-1}=H
    • gG,g1Hg=H\forall g\in G,g^{-1}Hg=H
  • 命题 2.7.2:设 G,HG,H 为群,σ:GH\sigma : G\to H 为群同态,则 KerσG\operatorname{Ker}\sigma \trianglelefteq G
    • 只需要代入定义即可。
  • 命题 2.7.3:设 GG 为群,Z(G)Z(G)GG 的中心,HZ(G)H \leq Z(G),则 HGH \trianglelefteq G 。特别地 Z(G)GZ(G)\trianglelefteq G
    • 同样代入定义即可。
    • 这种传递性还可以体现在,若 H,KGH , K \trianglelefteq GHKGHK \trianglelefteq G. 但是注意, H,KGH,K \leq G 不一定有 HKGHK \leq G; 与此反过来的是,若 HK,KGH \leq K,K\leq G,则 HGH \leq G,但是 HK,KGH \trianglelefteq K,K \trianglelefteq G 不一定有 HGH \trianglelefteq G

8 同态基本定理#

自然同态(典范同态):设 GG 为群,NGN \trianglelefteq G,定义映射 η:GGˉ\eta: G\to \bar{G}η(g)=gˉ\eta(g)= \bar{g},其中 Gˉ=G/N\bar{G}=G/N,则 η\eta 为群同态,称为 GGG/NG/N 的自然同态或典范同态。容易验证 Kerη=N\operatorname{Ker} \eta=N, 所以正规子群一定是同态核,又根据命题 2.7.2,我们知道,同态核和正规子群是等价的概念。 从同态基本定理出发,我们还可以发现,对于任意群 GG 我们都有

G/Z(G)Inn(G)G/Z(G)\cong \operatorname{Inn}(G)

根据这个结论我们可以得到 n3n \geq 3 时,Inn(Sn)Sn\operatorname{Inn}(S_{n})\cong S_{n},进一步可以得到:若 n6n \ne 6,则 Aut(Sn)Sn\operatorname{Aut}(S_{n})\cong S_{n}。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二面体群 D6D_{6} 满足 Inn(D6)S3\operatorname{Inn}(D_{6})\cong S_{3}. 商空间:设 VV 是线性空间,WWVV 的子空间,定义商空间 V/WV/W 为所有形如 v+Wv+W 的集合构成的集合。 线性映射基本定理:V/KerφImφV/\operatorname{Ker}\varphi \cong \mathrm{Im}\varphi

  • 定理 2.8.1(同态基本定理):设 G,G1G, G_1 为群,π:GG1\pi: G \to G_1 为群同态,则 G/Kerππ(G)G /\operatorname{Ker}\pi \cong \pi(G)
    • 只需要给出 π1(g)=gK\pi_{1}(g)=gK ,然后证明其为映射而且是一个双射。
    • 推论 2.8.1:设 gg 为有限群,π:GG1\pi: G \to G_{1} 为群同态,则 Kerπ\operatorname{Ker} \piπ(G)\pi(G) 都是有限群,而且 G=Kerππ(G)|G|=|\operatorname{Ker}\pi|\cdot|\pi(G)|
  • 定理 2.8.2(N/C 定理):设 GG 为群,HGH \leq G,则 NG(H)/CG(H)N_{G}(H)/C_{G}(H) 同构于 Aut(H)\operatorname{Aut}(H) 的一个子群
    • 这个定理的关键在于 CG(S)NG(S)C_{G}(S)\trianglelefteq N_{G}(S),所以我们就可以定义共轭作用诱导的同态 φ:NG(H)Aut(H)\varphi: N_{G}(H) \to \operatorname{Aut}(H),这个同态的核正好是 CG(H)C_{G}(H),所以根据同态基本定理,我们就得到了结论。
  • 定理 2.8.3(第二同构定理):设 GG 是群,若 NG,HGN \trianglelefteq G, H\leq G,则 HNH,NNHGH\cap N\trianglelefteq H, N\trianglelefteq NH\leq G,且 NH/NH/(HN)NH/N\cong H/(H\cap N)
    • 这个定理更加简单,只需要考虑 φ(h)=hN\varphi(h)=hN 就好了,然后证明其为同态且核为 HNH\cap N 即可。
    • 这个定理的条件可以进一步地放松为 N,HGN,H\leq GHNG(N)H \leq N_{G}(N)
  • 定理 2.8.4(第三同构定理):设为群,NG,MGN\trianglelefteq G,M\trianglelefteq GNMN \leq M,则 G/M(G/N)/(M/N)G/M\cong(G/N)/(M/N)
    • 这个也是一样的,我们需要定义 φ(gN)=gM\varphi(gN)=gM
  • 定理 2.8.5(第三同构定理):设 G,HG,H 为群,η:GH\eta: G \to H 为群同态。若 MGM \trianglelefteq GKerηM\operatorname{Ker}\eta \subseteq M, 则 η(M)η(G)\eta(M) \trianglelefteq \eta(G),且有同构 η(G)/η(M)G/M\eta(G)/\eta(M) \cong G/M
    • 这是上一个定理的推广,类似的我们只要定义 η(g)=gN\eta(g)=gN
  • 定理 2.8.6(对应定理):设 GG 是群,NGN \trianglelefteq G,记 M\mathcal{M}GG 中包含 NN 的所有子群的集合,记 Mˉ\bar{\mathcal{M}}Gˉ=G/N\bar{G}=G/N 的所有子群的集合,即 M={NMG},Mˉ={MˉGˉ=G/N}\mathcal{M}=\{ N\leq M\leq G \},\bar{\mathcal{M}}=\{ \bar{M}\leq \bar{G}=G/N \} 则映射 π:MM, MM=M/N\pi: \mathcal{M} \to \overline{\mathcal{M}},\ M \mapsto \overline{M} = M/N 为双射,且此双射具有如下性质:对于任意 M1,M2,MMM_{1},M_{2},M \in \mathcal{M},
    • M1M2M_1 \leq M_2 当且仅当 M1M2\overline{M_1} \leq \overline{M_2}
    • 如果 M1M2M_1 \leq M_2,那么 [M2:M1]=[M2:M1][M_2: M_1] = [\overline{M_2}: \overline{M_1}]
    • M1,M2=M1,M2\overline{\langle M_1, M_2 \rangle} = \langle \overline{M_1}, \overline{M_2} \rangle
    • M1M2=M1M2\overline{M_1 \cap M_2} = \overline{M_1} \cap \overline{M_2}
    • MGM \unlhd G 当且仅当 MG\overline{M} \unlhd \overline{G},且有 G/MG/MG/M \cong \overline{G}/\overline{M}
  • 命题 2.8.1:设 GG 是有限群, ppG|G| 对的最小素因子,且 NNGG 的指数为 pp 的子群,则 NGN \trianglelefteq G.
    • 这个定理的证明是要利用 GGG/NG/N 上的作用,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群同态 φ:GSp\varphi: G \to S_{p},显然我们可以得到 Kerφ=aGaNa1N\operatorname{Ker}\varphi =\cap_{a \in G}aNa^{-1}\leq N,然后从阶数出发证明这个 Kerφ\operatorname{Ker}\varphi 就是 NN
    • 这个定理的一个简单推论就是任意 2n2n 阶群都有一个指数为 2 的正规子群。

9 自由群#

字:设 XX 为一个非空集合,记 X1={x1xX},S=XX1X^{-1}=\{ x^{-1}|x \in X \},S =X\cup X^{-1} ,并对 xXx \in X,令 (x1)1=x(x ^{-1})^{-1}=x. 由 SS 中的元素组成的有限序列

ω=a1a2an,aiS,1in\omega=a_{1}a_{2}\cdots a_{n}, a_{i}\in S, 1\leq i\leq n

称为 SS 上的一个,其中 nn 称为该字的长度,记为 ω=n|\omega|=n。特殊地,长度为零的字称为空字,记为 \emptyset。如果 ω\omega 中没有 a1aa^{-1}a 的字串,其中 aSa\in S ,则称该字为既约字(或简化字)。 连写运算:记 F(X)=W/={ωˉωW}F(X)=W/\sim =\{ \bar{\omega}|\omega \in W \},其中 WWSS 上的所有字的集合,\sim 为等价关系,ω1ω2\omega_{1} \sim \omega_{2} 当且仅当 ω1,ω2\omega_{1},\omega_{2} 有相同的既约形式。对于 ω1ˉ,ω2ˉF(X)\bar{\omega_{1}}, \bar{\omega_{2}} \in F(X),定义连写运算为

ω1ˉω2ˉ=ω1ω2,\bar{\omega_{1}} \cdot \bar{\omega_{2}} = \overline{\omega_{1}\omega_{2}},

我们不难发现 F(X)F(X) 在连写运算下成为一个群。

  • 定理 2.9.1(自由群的泛性质):设 GG 为群, XX 为集合,f:XGf: X \to G 为映射,则可以扩充为群同态 φ:F(X)G\varphi:F(X)\to G 使得 f=φif = \varphi i,其中 i:XF(X)i: X \to F(X) 为自然的包含映射,即对任意 xXx \in Xi(x)=xˉi(x)= \bar{x},进一步地,该群同态 φ\varphi 是唯一的。
  • 定理 2.9.2:设 GG 为 8 阶非交换群,则 GG 为二面体群 D4D_{4} 或四元数群 QQ.
  • 命题 2.9.1:对任一字 ω\omegaω\omega 有唯一的既约形式
  • 命题 2.9.2:每个群都是自由群的商群,每个有限群都是有限生成自由群的商群
  • 命题 2.9.3(Dyck 定理):设群 G=<a1,a2,,anr1=r2==rt=e>G = \left< a_{1},a_{2},\cdots,a_{n}| r_{1}=r_{2}=\cdots=r_{t}=e \right>H=<a1,a2,,anr1=r2==rt=rt+1==rt+k=e>H=\left< a_{1},a_{2},\cdots,a_{n}|r_{1}=r_{2}=\cdots=r_{t}=r_{t+1}=\cdots=r_{t+k}=e \right>, 则 HHGG 的同态像。

群的结构#

1 群的直积#

直积:设 G1,G2G_{1},G_{2} 为群,G=G1×G2G = G_{1}\times G_{2} 称为 G1G_{1}G2G_{2} 的直积,GG 中元素的运算定义为 (g1,g2)(h1,h2)=(g1h1,g2h2)(g_{1},g_{2}) \cdot(h_{1},h_{2})=(g_{1}h_{1},g_{2}h_{2}) 显然我们可以知道

G1×G2=G1G2G1×G2G2×G1\begin{align} |G_{1}\times G_{2}|&=|G_{1}|\cdot|G_{2}| \\ G_{1}\times G_{2} &\cong G_{2}\times G_{1} \\ \end{align}

[!note] 直积有关的传递性 注意,BC    A×BA×CB \cong C \implies A\times B\cong A\times C,但是反之不成立,比如 A=Q,B=Q,C={0}A=\mathbb{Q},B=\mathbb{Q},C=\{ 0 \} 另外,H1()G1,H2()G2    H1×H2()G1×G2H_{1} \le(\trianglelefteq)G_{1},H_{2}\le(\trianglelefteq)G_{2}\implies H_{1}\times H_{2} \le(\trianglelefteq) G_{1}\times G_{2} 但是反之不成立。

内直积:设为群,H,KGH,K \leq GGH×KG\cong H\times K, 则称 GGHHKK 的内直积,记为 G=H×KG=H \times K

同构作用:设 H,KH,K 是两个群,称群同态 φ:KAut(H)\varphi: K \to \operatorname{Aut}(H) 为群 KK 在群 HH 上的同构作用。

  1. 对任意 yKy \in K,定义 φ(y)=idH\varphi(y)=\operatorname{id}_{H} ,即 HH 的恒等自同构,称为在上的平凡同构作用
  2. F\mathbb{F} 为域,F\mathbb{F} 在加法下构成群, F\mathbb{F} 的非零元集在乘法下构成群,记为 F\mathbb{F}^{*},则 F\mathbb{F}^{*}F\mathbb{F} 上有自然的同构作用,即对任意 aF,φa:FFa \in \mathbb{F}^{*},\varphi_{a}:\mathbb{F} \to \mathbb{F} 定义为 φa(x)=ax\varphi_{a}(x)=ax。则 φ:FAutF\varphi:\mathbb{F}^{*}\to \operatorname{Aut}\mathbb{F} ,其中 φ(t)=φt\varphi(t)=\varphi_{t} ,为 F\mathbb{F}^{*}F\mathbb{F} 上的同构作用。
  3. GG 为群,HGH \trianglelefteq G,则 GGHH 上有共轭作用,即对任意 gGg \in G,定义 φg:HH\varphi_{g}: H \to Hφg(h)=ghg1\varphi_{g}(h)=ghg^{-1},则 φ:GAut(H)\varphi: G \to \operatorname{Aut}(H) ,其中 φ(g)=φg\varphi(g)=\varphi_{g},为 GGHH 上的同构作用。
  4. 对任意 HH,设 KAut(H)K\le \operatorname{Aut}(H),则包含映射 i:KAut(H)i: K \to \operatorname{Aut}(H) 为群 KK 在群 HH 上的同构作用。 半直积:设 H,KH,K 为群,φ:KAut(H)\varphi: K \to \operatorname{Aut}(H) 为群 KK 在群 HH 上的同构作用,定义集合 G=H×KG=H\times K 上的乘法为
(x,y)(u,v)=(xφy(u),yv),x,uH,y,vK.(x,y)(u,v)=(x\varphi_{y}(u),yv), \forall x,u \in H, \forall y,v \in K.

,则 GG 在该乘法下构成一个群,称为 HHKK 关于 φ\varphi 的半直积,记为 HφKH \rtimes_{\varphi} K。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 Dn=CnφC2D_{n}=C_{n}\rtimes_{\varphi}C_{2},其中 φ\varphiC2C_{2}CnC_{n} 上的共轭作用。CnC_{n} 是旋转子群,C2C_{2} 是反射子群,反射子群会把旋转子群中的每个元素映射到它的逆元。

  • 定理 3.1.1:若正整数 m,nm,n 互素,则 mm 阶循环群与 nn 阶循环群的直积为 mnmn 阶循环群。
    • 如果 gcd(m,n)1\operatorname{gcd}(m,n)\neq 1,则 Cm×CnC_{m}\times C_{n} 不是循环群。
    • 推论 3.1.1(中国剩余定理):设正整数 m,nm,n 互素,a,ba,b 是任意整数,则同余方程组 xa(modm),xb(modn)x\equiv a(\operatorname{mod}m),x\equiv b(\operatorname{mod}n)。进一步地,若 x,yx,y 均是该同余方程组的解,则 xy(modmn)x\equiv y(\operatorname{mod}mn)
  • 定理 3.1.2:设有限群 G1,G2G_{1},G_{2} 的阶互素,则 G1×G2G_{1}\times G_{2} 的任一子群 HH 都可唯一表示为 H=H1×H2H=H_{1}\times H_{2},其中 H1G1,H2G2H_{1}\leq G_{1},H_{2}\leq G_{2}
    • 定理的证明只需要考虑子群在 G1,G2G_{1},G_{2} 上的投影,投影必然是一个满同态,于是很显然 HH1×H2H \subset H_{1}\times H_{2}。然后利用中国剩余定理证明 aH1,bH2,(a,e2)K,(e1,b)K\forall a\in H_{1},b \in H_{2},(a,e_{2})\in K,(e_{1},b)\in K
  • 定理 3.1.3:设 GG 为群,H,KH,KGG 的两个子群,且满足
    • G=HKG=HK
    • HK={e}H \cap K=\{ e \}
    • hH,kK,hk=kh\forall h \in H,\forall k \in K, hk=kh
    • GH×KG \cong H \times K
    • 条件一用来证明满射,条件二用来证明单射,条件三用来证明映射是同态。
    • pp 为素数,GGp2p^{2} 阶群,所以 GG 要么是循环群,要么是 Cp×CpC_{p}\times C_{p},所以 GG 一定可以交换
  • 定理 3.1.4:设 GG 为群,H,KH,KGG 的两个子群,且满足
    • HGH \trianglelefteq G
    • HK={e}H \cap K=\{ e \}
    • G=HKG=HK
    • GHφKG \cong H \rtimes_{\varphi} K,其中 φ:KAut(H)\varphi: K \to \operatorname{Aut}(H)KKHH 上的共轭作用,即 φk(h)=khk1\varphi_{k}(h)=khk^{-1}

2 Sylow 定理#

pp 部分:设 pp 为素数,nn 为正整数,记 n=prmn=p^{r}m,其中 r0r\geq 0pmp \nmid m,则称 prp^{r}nnpp 部分,也称 nnpp- adic 阶为 rr. 所以 nnpp- adic 阶为 0 当且仅当 pnp \nmid n

  • 引理 3.2.1:设 pp 是一个素数,n=prm,r0,pmn=p^{r}m,r\geq{0},p \nmid m,则对于任意 0kr0\leq k\leq r,有 prk(npk)p^{r-k}||\binom{n}{p^{k}},即 (npk)\binom{n}{p^{k}}pp 部分为 prkp^{r-k}
  • 定理 3.2.1(Sylow 第一定理):设 GG 为有限群,pp 为素数,若 prGp^{r}|| |G|,则对于任意 0kr0\leq k\leq rGG 至少有一个 pkp^{k} 子群
    • 这个定理的证明关键在于考虑所有 pkp^{k} 元子集的集合 Ω\Omega,然后让 GGΩ\Omega 上作用,利用轨道-稳定化子定理计算轨道长度,从而证明存在 pkp^{k} 子群。
    • 推论 3.2.1:设群 GG 的阶为 n=prmn=p^{r}m,其中 pp 为素数,r1r\geq 1pmp \nmid m,则
      • Cauchy 定理:GG 中至少有一个 pp 阶元素
      • Sylow pp 子群:GG 中至少有一个阶为 prp^{r} 的子群
  • 定理 3.2.2(Sylow 第二定理):设 KK 为有限群 GG 的子群,其阶可被素数 pp 整除,PPGG 的一个 Sylow pp 子群,则存在 PP 的某个共轭子群 P=aPa1,aGP'=aPa^{-1}, a \in G 使得 PKP'\cap KKK 的 Sylow pp 子群
    • 证明过程是让 KKG/PG/P 上作用,然后考虑 KKG/PG/P 上的某个轨道 OO,利用轨道长度计算得到结论。
    • 推论 3.2.2:设素数 pp 是有限群 GG 阶的一个因子,则有
      • GG 的任一 pp 子群都包含在某个 Sylow pp 子群中
      • 任意两个 Sylow pp 子群都是共轭的
  • 定理 3.2.3(Sylow 第三定理):设群 GG 的阶为 n=prmn=p^{r}m,其中 pp 为素数,r1r\geq 1pmp \nmid m,记 GG 的 Sylow pp 子群的个数为 npn_{p}
    • npmn_{p}|mnp1(modp)n_{p}\equiv1(\operatorname{mod}p)
    • 首先证明与 np1(modp)n_{p}\equiv{1}(\operatorname{mod}p),任取一个 Sylow pp 子群 PP,然后我们就可以给出所有的 Sylow pp 子群 X={aPa1aG}X=\{ aPa^{-1}|a\in G \},让 PPXX 上作用,计算轨道长度即可。然后证明 npmn_{p}|m,这列我们考虑 GGXX 上的作用,可以从 PP 的共轭子群个数为 [G:NG(P)][G:N_{G}(P)] 看出
  • 定理 3.2.4:最小有限非交换单群同构于交错群 A5A_{5}

[!summary] Sylow 定理总结

  1. Sylow 第一定理保证了 Sylow pp 子群的存在性。
  2. Sylow 第二定理说明了所有 Sylow pp 子群都是共轭的,并且任何 pp 子群都包含在某个 Sylow pp 子群中。
  3. Sylow 第三定理给出了 Sylow pp 子群个数的限制条件,即它必须整除群阶中不含 pp 的部分,并且满足模 pp 同余条件。
  • 命题 3.2.1:设 p,qp,q 为素数,则 pqpqp2qp^{2}q 阶群都不是单群
  • 命题 3.2.2:设为有限群,pp 为奇素数,则 2p2p 阶群或为循环群,或为二面体群
  • 命题:若有限群 GG 的阶 <60<60,则不是非交换单群
  • 命题:设 GG 是 60 阶单群,则 GA5G \cong A_{5}

3 有限交换群的结构#

  • 引理 3.3.1:设 AA 是有限交换 pp- 群,则 AA 循环当且仅当 AA 有唯一的阶为 pp 的子群

  • 定理 3.3.1:设 AA 是有限交换 pp- 群, aaAA 中一个最高阶元素,则存在 BAB \le A 使得 Aa×BA \cong \langle a \rangle\times B

  • 定理 3.3.2:有限交换 pp-AA 可以分解为它的循环子群的直积,即存在 a1,a2,,atAa_{1},a_{2},\cdots,a_{t}\in A 使得 Aa1×a2××atA\cong\langle a_{1}\rangle \times \langle a_{2}\rangle \times \cdots \times \langle a_{t}\rangle,并且直积因子的个数 tt 以及它们的阶 a1,a2,,at|\langle a_{1}\rangle|,|\langle a_{2}\rangle|,\cdots,|\langle a_{t}\rangle| 由群 AA 唯一确定。

  • 定理 3.3.3:设 GGnn 阶交换群,n=p1e1p2e2psesn=p_{1}^{e_{1}}p_{2}^{e_{2}}\cdots p_{s}^{e_{s}}nn 的素因子分解,其中 p1,p2,,psp_{1},p_{2},\cdots,p_{s} 为互不相同的素数,e1,e2,,ese_{1},e_{2},\cdots,e_{s} 为正整数,则 G×i=1s(Zpili1×Zpili2××Zpiliti)G \cong \times_{i=1}^{s}(\mathbb{Z}_{p_{i}^{l_{i_{1}}}}\times \mathbb{Z}_{p_{i}^{l_{i_{2}}}}\times \cdots \times \mathbb{Z}_{p_{i}^{l_{i_{t_{i}}}}}),其中 li1li2liti1l_{i_{1}}\geq l_{i_{2}}\geq \cdots \geq l_{i_{t_{i}}}\geq 1j=1tilij=ei\sum_{j=1}^{t_{i}}l_{i_{j}}=e_{i}。进一步地,该直积分解是唯一的。集合 {p1l11,p1l12,,p1l1t1,,psls1,psls2,,pslsts}\{ p_{1}^{l_{1 1}},p_{1}^{l_{1 2}},\cdots,p_{1}^{l_{1 t_{1}}},\cdots,p_{s}^{l_{s 1}},p_{s}^{l_{s 2}},\cdots,p_{s}^{l_{s t_{s}}} \} 称为群 GG初等因子

    • 推论 3.3.1:有限交换群被它的初等因子唯一确定,即设 G1G_{1}G2G_{2} 都是 nn 阶交换群,则 G1G2G_{1}\cong G_{2} 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初等因子。
  • 定理 3.3.4:设 GGnn 阶交换群,则 GZd1×Zd2××ZdtG\cong Z_{d_{1}}\times Z_{d_{2}}\times \cdots \times Z_{d_{t}},其中 d1d2dtd_{1}|d_{2}|\cdots|d_{t}i=1tdi=n\prod_{i=1}^{t}d_{i}=n。进一步地,该直积分解是唯一的。集合 {d1,d2,,dt}\{ d_{1},d_{2},\cdots,d_{t} \} 称为群 GG不变因子

    • 推论 3.3.2:有限交换群被它的不变因子唯一确定,即设 G1G_{1}G2G_{2} 都是 nn 阶交换群,则 G1G2G_{1}\cong G_{2} 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不变因子。
  • 定理 3.3.5:8 阶群共有五个,其中交换群有三种,分别为 Z8,Z4×Z2,Z2×Z2×Z2Z_{8},Z_{4}\times Z_{2},Z_{2}\times Z_{2}\times Z_{2};非交换群有两种,分别为二面体群 D4D_{4} 和四元数群 QQ

4 可解群#

换位子:设 GG 为群, a,bGa,b \in G,令 [a,b]=aba1b1[a,b]=aba^{-1}b ^{-1} 称为 aabb 的换位子。 换位子群: 设 GG 为群,记 GG 的所有换位子生成的子群为 GG 的换位子群,记为 G(1)G^{(1)},即 G(1)=[a,b]a,bGG^{(1)}=\langle [a,b]|a,b \in G \rangle,也称为导群。显然 GG 为交换群当且仅当 G(1)={e}G^{(1)}=\{ e \},且 G(1)GG^{(1)}\trianglelefteq Gnn 级导群:可以递归定义, G(0)=G,n1,G(n)=(G(n1))(1)G^{(0)}=G,\forall n\ge 1, G^{(n)}=(G^{(n-1)})^{(1)}。 可解群:如果存在正整数 nn 使得 G(n)={e}G^{(n)}=\{ e \},则称群 GG 为可解群。 显然,交换群都是可解群,但是非交换单群不是可解群,因为它们的导群就是它们本身。 可解群列:对任意 0is10\le i\le s-1Gi/Gi+1G_{i}/G_{i+1} 都是交换群的 GG 的正规子群列称为 GG 的一个可解群列。

  • 命题 3.4.1:设 σ:GH\sigma: G\to H 为群同态,则 σ(G)\sigma(G) 交换当且仅当 G(1)KerσG^{(1)}\subseteq \operatorname{Ker}\sigma

    • 推论 3.4.1:设 NGN \trianglelefteq G,则 G/NG/N 交换当且仅当 G(1)NG^{(1)}\le N,特别地, G/G(1)G/G^{(1)} 为交换群
  • 命题 3.4.2:设 σ:GH\sigma: G\to H 为群同态,则 σ(G(n))=(σ(G))(n)\sigma(G^{(n)})= (\sigma(G))^{(n)}

  • 定理 3.4.1:可解群的子群和商群仍为可解群

  • 定理 3.4.2:设 NGN\trianglelefteq G,若 NNG/NG/N 都为可解群,则 GG 也为可解群

    • 推论 3.4.2:有限 pp- 群都是可解群
  • 定理 3.4.3:设 GG 为群,则 GG 是可解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一列子群 {e}GsG1G0=G\{ e \}\trianglelefteq G_{s}\trianglelefteq \cdots\trianglelefteq G_{1}\trianglelefteq G_{0}=G 使得每个商群 Gi1/GiG_{i-1}/G_{i} 都为交换群。

5 Jordan-Hölder 定理#

次正规群列:设 GG 为群,称群 GG 的一个子群列

G=G0G1Gt={e}G =G_{0}\ge G_{1}\ge \cdots \ge G_{t}=\{ e \}

GG 的一个次正规群列,如果对任意 1it11\leq i\leq t-1,都有 Gi+1GiG_{i+1}\trianglelefteq G_{i}。其商群组 Gi/Gi+1,0it1G_{i}/G_{i+1}, 0\le i\le t-1 称为该次正规群列的因子群组。如果进一步有对于 0it1,Gi+1Gi\forall 0\le i\le t-1,G_{i+1}\subset G_{i} ,则称该次正规群列是 无重复的 ,此时称因子群的个数 tt 为无重复的正规群列的长度。

交换群列:在群 GG 的次正规群列中,若因子群组中的所有因子群 Gi/Gi+1G_{i}/G_{i+1} 都是交换群,则称该次正规群列为 GG 的一个交换群列或者可解群列

正规群列:设 GG 为群,称群 GG 的一个次正规群列

G=G0G1Gt={e}G =G_{0}\ge G_{1}\ge \cdots \ge G_{t}=\{ e \}

GG 的一个正规群列,如果对任意 0it10\leq i\leq t-1,都有 Gi+1GG_{i+1}\trianglelefteq G。进一步地,若 0it1,Gi/Gi+1Z(G/Gi+1)\forall 0\le i\le t-1,G_{i}/G_{i+1}\subset Z(G/G_{i+1}) ,则称该正规群列为 GG 的一个中心群列。 对任意 H,KGH,K\le G ,用 [H,K][H,K] 表示由所有换位子 [h,k],hH,kK[h,k],h\in H,k\in K 所生成的子群。我们可以递归定义子群 Li,i0L_{i}, i\ge 0 如下

L0=G,Li+1=[G,Li],i0.L_{0}=G,L_{i+1}=[G,L_{i}], i\ge 0.

幂零群:若 GG 有中心群列,则称群 GG 为幂零群。

合成群列:设为群,称群的一个次正规群列

G=G0G1Gt1Gt={e}G = G_0 \unrhd G_1 \unrhd \cdots \unrhd G_{t-1} \unrhd G_t = \{e\}

为群的一个合成群列,如果对任意 0it10 \leq i \leq t-1,商群 Gi/Gi+1G_i / G_{i+1} 都是单群。这时每个因子群也称为合成因子

  • 引理 3.5.1:设 GG 为群,NGN\unlhd G. 若群 GG 有合成群列,则 NN 也有合成群列。

  • 命题 3.5.1:设 GG 为群,则 GG 存在中心群列,当且仅当存在正整数 ss 使得 Ls={e}L_{s}=\{ e \}

  • 命题 3.5.2:每个有限群都有一个合成群列

  • 定理 3.5.1:设 GG 为有限群,则 GG 可解当且仅当存在 GG 的次正规群列G=H0H1Hr={e}G=H_{0}\unrhd H_{1}\unrhd \cdots \unrhd H_{r}=\{ e \}使得每个因子群都是素数阶循环群

  • 定理 3.5.2(Jordan-Hölder 定理):设 GG 有合成群列,则 GG 的任两个合成群列有相同的长度,并且它们的因子群组在不计次序的意义下对应同构。

环的一般理论#

子环与同态#

幂等元:设 RR 为环,aRa \in R,若 a2=aa^{2}=a,则称 aa 为环 RR 的一个幂等元。 Boole 环:若环 RR 中的每个元素都是幂等元,则称环 RR 为一个 Boole 环。

抽象代数笔记
https://astro-pure.js.org/blog/abstract-algebra
Author ADL
Published at November 12, 2025
Comment seems to stuck. Try to refresh?✨